欧洲空战英雄操作(恩尼格玛机工作的)
资讯
2024-08-17
301
1. 欧洲空战英雄操作,恩尼格玛机工作的?
恩尼格玛密码机(德语:Enigma,又译哑谜机,或谜)是一种用于加密与解密文件的密码机。确切地说,恩尼格玛是对二战时期纳粹德国使用的一系列相似的转子机械加解密机器的统称,它包括了许多不同的型号。
恩尼格玛密码机在1920年代早期开始被用于商业,一些国家的军队与政府也曾使用过它,其中的主要使用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纳粹德国。
在恩尼格玛密码机的所有版本中,最著名的是德国使用的军用版本。尽管此机器的安全性较高,但盟军的密码学家们还是成功地破译了大量由这种机器加密的信息。1932年,波兰密码学家马里安·雷耶夫斯基、杰尔兹·罗佐基和亨里克·佐加尔斯基根据恩尼格玛机的原理破译了它。1939年中期,波兰政府将此破译方法告知了英国和法国,但要等到1941年英国海军捕获德国U-110潜艇才得到密码机和密码本并加以破解成功,使纳粹海军对英美商船补给船的大量攻击失效。盟军的情报部门将破译出来的密码称为ULTRA,这极大地帮助了西欧的盟军部队。ULTRA到底有多大贡献还在争论中,但是人们都普遍认为盟军在西欧的胜利能够提前两年,完全是因为恩尼格玛密码机被成功破译。尽管恩尼格玛密码机在加密方面具有不足之处,但是经它加密的文件还是很难破解,盟军能够破译它的密码完全是因为德国还犯了其它一些大错误(如加密员的失误、使用步骤错误、机器或密码本被缴获等等
与其它转子机械相同的是,恩尼格玛密码机也结合了机械系统与电子系统。机械系统包括了一个包含了字母与数字的键盘,相邻地排列在一个轴上的一系列名为“转子”的旋转圆盘,还有一个在每次按键后就使一个或几个转子旋转的装置。各种恩尼格玛密码机上的机械系统都各为不同,但是它们之间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在每次按键后最右边的转子都会旋转,并且有些时候与它相邻的一些转子也会旋转。转子持续的旋转会造成每次按键后得到的加密字母都会不一样。
机械系统这样运行的原因是要产生不同的电流通路,字母的加密由机器自动完成。当一个键被按下后,电流就会流过各种线路,最终点亮其中一个灯,这个灯显示的就是加密后的字母。举例来说,如果想要发送一条以ANX开头的信息,操作员会先按下A键,这时灯Z就可能变亮,Z就是加密后的信息的第一个字母。操作员之后会按同样的步骤继续输入信息。转子的转动造成的电流路径的持续变化使恩尼格玛密码机(在当时)具有了高度的保密性。
恩尼格玛密码机的转子组成了恩尼格玛密码机的核心部分。每个转子的直径大约为10厘米,形状为圆盘形,由硬质橡胶或电木制成,一系列由弹簧承载的黄铜管脚呈环形排列于其中一面,而另一面相对应的则是圆形的金属触点。管脚与触点代表的是字母表上的全部字母,典型的排列就是A-Z(以下的介绍全部假设转子为这种排列方式)。当两个转子的位置相邻时,其中一个的管脚就会接触另外一个的金属触点,这就形成了一个通路。在转子内部,有26条金属线将一面的管脚与另一面的触点连接起来,这些金属线的排列方式在每个转子内都有所不同。单一的一个转子的加密方式是很简单的,它只使用了一种初级的替换式密码。比如说,E键对应的管脚可能会连到同一个转子另一面的T触点。使恩尼格玛密码机的加密变得复杂的是多个转子的同时使用,一般在一台恩尼格玛密码机内有3个或4个转子,在输入信息的同时转子还会转动,这就产生了一种安全得多的加密方式。
当被放进恩尼格玛密码机后,一个转子可以有26种排列方法。它可以通过操作员来转动,如图2所示。为了使操作员知道转子的转动情况,每个转子在转盘外部都有一个刻着字母或数字的环;其中一个字母可以通过一个小窗看见,同时将转子的转动情况显示给操作员。在早期的型号中,这个字母环是固定于转子上的,但在后来的型号当中,操作员可以通过调整字母环的位置而调整转子内的线路。每个转子上都有一个V形刻痕(有时有多个),这些刻痕是用来控制转子的转动的。在军用恩尼格玛密码机中,这些刻痕位于字母环上。陆军和空军的恩尼格玛密码机在一开始只拥有3个转子,1938年12月15日开始使用5个转子。这些转子使用罗马数字来辨识:I、II、III、IV、V,每个转子都有一个V形刻痕,这些刻痕在每个转子上的字母环中的位置都有所不同。这本来是作为一种安全措施的,但是它最终成为了波兰时钟解码法和英国Banburismus解码法的突破口。
德国海军使用的恩尼格玛密码机比其它军种的拥有更多转子 (调节器):一开始为6个,后来变成7个,最终增加到8个。这三个新加的转子被命名为VI、VII和VIII,内部线路互不相同,并且具有两个V形刻痕,它们分别位于N触点与A触点,这使转子的转动更为频繁。
四个转子的海军版恩尼格玛密码机为转子预留的空间与三个转子版的一样。为了放入第4个转子,原来三个转子版的反射器需要被换成一个较薄的反射器,并且第4个转子也是一个特殊的转子。这第4个转子有两种型号,即Beta型和Gamma型。这个转子是不会旋转的,但是它可以被手动调到26个位置中的任意一个。
为了避免产生简单(并且容易破译)的加密信息,有一些转子在操作员连续按下同一个键时也会转动。这就保证了每次按键得到的结果都不一样,也就会产生很难破译的复式密码。
为了达到这个效果,最常见的布局就是使用一个防倒转齿和防倒转爪系统。每个转子都有26个防倒转齿,一组防倒转爪与这些齿相接。这些爪在每次按键后都会向前推,如果防倒转爪与防倒转齿相接的话,转子就会旋转一点。
在德国防卫军的恩尼格玛密码机中,每个转子都有一个可调节的带缺口的外环。5个最基本的转子(I-V)各有一个缺口,而附加的转子VI、VII和VIII各有两个缺口。在转子转动到某一点时,第二个转子的防倒转爪正好位于它的缺口之内,这就使第二个转子在下一次按键后也会转动。当防倒转爪位于缺口之外时,它就只会沿着另一个转子外环的光滑边缘滑动。在所有转子都只有一个缺口的系统中,第一个转子每转26次就会使第二个转子转动一次,同样的,第二个转子每转动26次就会使第三个转子转动一次。第三个转子转动的同时第二个转子也会转动。[6]
这种两个转子同时转动的现象使它与计程器区别开来。这个现象出现于下述情况:第一个转子转动完之后带动了第二个转子转动一点,如果这时第三个转子的防倒转爪正好落入第二个转子外环的缺口内,那么在下一次按键时,第三个转子就会转动一点,同时它的防倒转爪也会推动第二个转子的外环,这样就使第二个转子连续两次转动。
当拥有三个转子,并且第一和第二个转子的外环各有一个缺口时,一台恩尼格玛密码机就会拥有26 × 25 × 26 = 16,900个组合(不是26 X 26 X 26,因为第二个转子会与第三个转子一起转动,参看参考资料中的一个PDF文件,它解释了这个现象)。在历史上,每条信息的长度都被限制在几百个字母以内,所以在同一条信息中输入同样的字母产生同样的密码的机率是很小的。
固定接口,又称作定子,是将插销或键盘与显示灯连接起来的装置。尽管固定接口中的线路分布对于密码的安全性影响很小,但是这还是阻碍了波兰密码学家马里安·雷耶夫斯基对恩尼格玛密码机密码的破译过程。商业恩尼格玛密码机的键盘上,Q键代表A,W键代表B,E键代表C,依此类推,而军用恩尼格玛密码机的键对应的就是键上的字母。
反射器除了早期的A型和B型之外,恩尼格玛密码机的最后一个转子之后都有一个反射器,反射器是恩尼格玛密码机与当时其它转子机械之间最显著的区别。它将最后一个转子的其中两个触点连接起来,并将电流沿一个不同的路线导回。这就使加密过程与解密过程变得一致。但是,反射器也使恩尼格玛密码机具有了如下性质:加密后得到的字母与输入的字母永远不会相同。这在概念上和密码学上都是一个严重的错误,这个错误最终被盟军解码人员利用。
在商业用恩尼格玛密码机(C型)中,反射器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安装方式。在D型中它可以有26种方式。而在军用恩尼格玛密码机中,反射器可以像转子一样转动。
在德国陆军和空军版恩尼格玛密码机中,反射器是固定的,并且不会旋转;他们用的恩尼格玛密码机一共有4个版本。最初的版本被标记为A型,1937年11月1日它被B型取代。第三种型号,C型,在1940年被短暂地使用过,它最终被木屋6号破解。D型拥有一个可以重新接线的反射器,首次测试于1944年1月2日,这个版本允许操作员来调整接线方式。接线板允许操作员设置各种不同的线路。它首先在1930年被用于德国陆军,很快地,德国海军也开始使用它。接线板极大地增强了恩尼格玛密码机的保密性,它的使用相当于多了不止一个转子。没有接线板的恩尼格玛密码机可以被很容易地用人工方法破解,但是加上接线板后,盟军的密码专家就需要使用特殊的机器了。
接线板上的每条线都会连接一对字母。这些线的作用就是在电流进入转子前改变它的方向。为了解释它的原理,我们把E插口和Q插口连接起来。当操作员按下E键时,电流就会先流到Q插口(相当于按下Q键)再流经转子。接线板上最多可以同时接13条线。
电流会从键盘流经接线板,之后进入转子。接线板上的每个插口内都有两个插孔,当将插头插入时,上插孔(连到键盘)与下插孔(连到转子)之间的连接就会被断开。另外一个插口内的上插孔会与此插口内的下插孔连接起来,而下插孔会与此插口内的上插孔连接起来,这样就完成了两个插口之间的连接。
恩尼格玛对每个字母的加密过程可以以数学的角度看作为一个组合过程。假设我们有一台德国陆军/空军版3转子恩尼格玛密码机,让P表示接线板的连线,U表示反射器,L、M、R表示左、中、右转子。那么加密后的信息 E 就可以表示成
E = PRMLUL − 1M − 1R − 1P − 1E0
军的各支部队使用一些不同的通讯线路,每条线路中的恩尼格玛密码机都有不同的设置。为了使一条信息能够正确地被加密及解密,发送信息与接收信息的恩尼格玛密码机的设置必须相同;转子必须一模一样,而且它们的排列顺序,起始位置和接线板的连线也必须相同。所有这些设置都需要在使用之前确定下来,并且会被记录在密码本中。
恩尼格玛密码机的设置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
转子:转子的结构及顺序。
起始位置:由操作员决定,发送每条消息时都不一样。
字母环:字母环与转子线路的相对位置。
接线板:接线板的连线。
在末期版本中还包括了反射器的线路。
恩尼格玛密码机被设计成即使在转子的线路设置被敌人知道时仍然会很安全,尽管在实际使用中德军尽了全力来防止线路设置被泄露出去。如果线路设置为未知,那么最多需要尝试10114种情况才可能推算出恩尼格玛密码机的密码;当线路和其它一些设置已知时,也最多需要尝试1023次。[恩尼格玛密码机的使用者对它的保密性很有信心,因为敌人不可能使用穷举法来找出密码。
恩尼格玛密码机的大部分设置都会在一段时间(一般为一天)以后被更换。但是,转子的起始位置却是每发送一条信息就要更换的,因为如果一定数量的文件都按照相同的加密设置来加密的话,密码学家就会从中得到一些信息,并且有可能利用频率分析来破解这个密码。为了防止这种事情发生,转子的起始位置在每次发送信息之前都会被改变。这个方法被称作“指示器步骤”。
早期的指示器步骤成为了波兰密码学家破译恩尼格玛密码机密码的突破口。在这个步骤中,操作员会先按照密码本中的记录来设置机器,我们假设这时的转子位置为AOH,之后他会随意打三个字母,假设为EIN,接着为了保险起见,他会将这三个字母重新打一遍。这六个字母会被转换成其它六个字母,这里假设为XHTLOA。最后,操作员会将转子重新设置为EIN,即他一开始打的三个字母,之后输入密电原文。
在接收方将信息解密时,他会使用相反的步骤。首先,他也会将转子按照密码本中的记录设置好,然后他就会打入密文中的头六个字母,即XHTLOA,如果发送方操作正确的话,显示板上就会显示EINEIN。这时接收方就会将转子设置为EIN,之后他就可将密电打入而得到原文了。
这个步骤的保密性差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操作员将转子的设置打到了密电中,这就使第三方能够得知转子设置。第二,这个步骤中出现了重复输入,而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这个弱点使波兰密码局早在1932年就破解了二战之前的德军恩尼格玛系统。但是从1940年开始,德国改变了这个步骤,它的安全性也就提高了。
这个步骤只被用于德国陆军和空军。德国海军发送信息的步骤要复杂的多。在被恩尼格玛密码机发送之前,信息会先被Kurzsignalheft密码本进行加密。这个密码本将一个句子替换为了四个字母。它转化的句子包括了补给、位置、港湾名称、国家、武器、天气、敌人位置、日期和时间等内容。
德国陆军的恩尼格玛密码机的键盘上只有26个字母,标点符号由字母组合来代替,X相当于空格。在各军种的恩尼格玛密码机中,X都相当于句号。有一些标点符号在不同军种的密码系统中被不同的字母组合代替。陆军的系统使用ZZ来表示逗号,FRAGE或FRAQ则表示问号。但是德国海军用来表示逗号及问号的则分别为Y和UD。Acht(意为“八”)和Richtung(意为“方向”)中的字母组合CH则由Q来代替。CENTA、MILLE和MYRIA分别表示两个、三个和四个零。
德国陆军和空军将每条信息都翻译成5个字母的代码。使用四转子恩尼格玛密码机的德国海军则将信息翻译成4字母代码。经常用到的词语代码与原词语的差别越大越好。Minensuchboot(意为“扫雷艇”)这样的词语可以被表示为MINENSUCHBOOT、MINBOOT、MMMBOOT 或MMM354。比较长的信息会被分成几个部分来发送
2. 二战女神南希?
二战间谍女英雄南希·韦克,由于表现出色,因此她得到过至少五个国家授予的勋章,是二战时期荣誉最高的女间谍。可是在她年老后,却过得穷困潦倒,不得不低价卖掉勋章度日,这是怎么回事呢?
(南希·韦克)南希·韦克本是一名自由的记者,二战爆发前夕,她嫁给了法国富商亨利·费奥嘉,成为一名豪门贵妇。
婚后,两人住在位于马赛的一处豪宅中,生活十分美满幸福。
但是,美好的生活仅维持了半年,纳粹德国的铁蹄,便践踏在了法国的土地上,法国也因此全面沦陷。
在男人们看来,和德国纳粹战斗应该是他们的事情,女人最好留在安全的地方,等他们回来就对了。
不过,韦克却并不打算如此。
早在1933年,身为记者的她,就曾因工作原因,采访过才被选为德国总理的希特勒。
在采访期间,她看到许多手无寸铁的犹太人被纳粹党残忍杀害,这个画面深深地刺激了她,同时也激发了她对纳粹党的仇恨。
所以,在法国沦陷后,她并没有逃离沦陷区,而是利用她贵妇的身份,开始为反抗纳粹党的盟军和法国地下组织,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韦克冒着生命危险,多次穿行于德军封锁线,她一次次把情报和物资送达法国南部的地下组织。甚至她还花钱买了一台车,将其改装成救护车,先后帮助从德国纳粹集中营潜逃的盟军战士,巧妙地越过设置了重重封锁线的法国边境,把他们送到相对安全的西班牙境内。
(二战时期的盖世太保)时间一长,盖世太保们便对韦克产生了怀疑。他们不仅窃听这位贵妇人的电话,还拦截她的信件。尽管韦克多次以假身份证蒙混过关,但她最终还是上了纳粹党的黑名单。
起初,韦克还坚持留在沦陷区,她常常利用她性感美丽的容貌,麻痹纳粹党徒。再加上她机敏灵活,所以好几次都化险为夷,逃出生天。
这让纳粹党们对她痛恨不已.同时又对她非凡的逃生能力感到钦佩,所以给她起了个代号——白鼠,并将她列为黑名单榜首.为了能早日抓捕到她,还开出了500万法郎的悬赏金。
盟军和法国地下组织都认为,韦克继续留在沦陷区非常危险,希望她能先到英国去避一避风险。
丈夫亨利也知道韦克继续留在沦陷区,无异于是在刀尖上跳舞。他知道如果韦克落到了盖世太保的手里,会被折磨得生不如死,所以他不容分说,坚决要求韦克逃走。
韦克只得吻别亨利,并对他承诺,自己一定会很快回来。
之后,韦克开始了逃亡之路。
由于纳粹党布下了天罗地网,韦克的逃亡并不顺利。
她为了能逃到西班牙,先后尝试了6次,都没能成功。其中一次她还被民兵抓捕,关押了4天。幸好她的伪装骗过了民兵,后来她在盟军的帮助下,才顺利脱逃。
(影视中的盖世太保)然而在韦克逃走不久,亨利便被后脚赶来的盖世太保抓捕。
盖世太保对亨利严刑拷打,但亨利坚决不肯透露关于韦克的半个字,最终他被恼羞成怒的盖世太保杀害了。
韦克得知亨利被杀的消息后,悲痛万分。她对德国纳粹有了更深的仇恨,在抵达英国后,便加入了反法西斯的特别行动组。
在那里,韦克接受了英国国防部的间谍训练,其中包括暗杀、逃生、枪支使用、密码传递等专业训练。
训练期间,她和其他成员破坏了不少德国纳粹党的作战设施。
1944年,英美盟军在经过周密的计划后,准备于诺曼底登陆法国,对德国纳粹发起总攻。
为了能在这次行动之前削弱德军力量,韦克带着命令,潜回法国奥维涅省,一方面招募反抗军,另一方面建立隐秘的武器库和情报站。
韦克在短时间内,很快就与英国情报机构取得了联系,并迅速招募到了3千多人,与德军多次进行游击战。
韦克的勇敢和努力,吸引了更多人加入到组织里来。在她的带领下,大家齐心协力,给德军造成了不小的打击,从而保证了诺曼底登陆取得胜利。
(诺曼底登陆)二战结束后,勇气和智慧并存的韦克受到了人们的赞扬。
有记者问她,有没有害怕的时候?她冷静地说,她从来没有过。
她还说,她憎恶战争和暴力,她想不明白,当战争来临时,女人为何只能挥手送男人上战场。
由于韦克在二战中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英国、法国和美国等都给她颁发了最高荣誉勋章,并称她为二战中的间谍英雄。
然而,有一个国家的态度却让韦克颇为心寒。
这个国家就是澳大利亚。
对于韦克而言,澳大利亚几乎就是她“半个祖国”,她自幼在悉尼长大,对澳大利亚有着极深厚的感情。所以在战争结束后,她回到了澳大利亚,准备在那里安度晚年。
但是,当韦克向澳大利亚政府递交老兵权利申请时,却遭到了拒绝。
原来,澳大利亚政府认为,她不是正宗的澳大利亚人,同时她也没有在澳大利亚参军,更没有代表澳大利亚参战。所以她不能享受澳大利亚给予老兵的权力。
不光如此,韦克在1949年和1966年两次参加议员竞选,都遭到澳大利亚政府的拒绝,这让韦克感到愤忿和难过。
2001年,89岁的韦克由于无儿无女,再加上不能享受澳大利亚的养老福利,无奈之下,她只得再次重返英国,并在一家朴素的酒店里长住了下来。
(老年时的韦克)此时,韦克已是耄耋之年。
身无分文的韦克,为了支付房租,不得不将曾给她带来巨大荣誉的勋章以7.5万英镑的价格,卖给了一个收藏家。
这个消息让沉寂多年的韦克再度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大家没想到二战女英雄的境地居然这么窘迫。一时,媒体纷纷报道,而关于她的传奇经历也被小说家写成了精彩的小说。
舆论惊动了英国王室成员查尔斯王子,他来到韦克所在的酒店,帮韦克支付了所有的费用。
至于澳大利亚政府,在舆论面前,也不得不改变以前的态度。在关心韦克的生活之余,还专门派人来照料她的生活起居。并发表声明,肯定了韦克在二战中的所作所为。
不过,澳大利亚政府的举动似乎来得太晚,因为当他们决定向韦克颁发荣誉勋章时,韦克表示,她不接受澳大利亚政府颁给她的任何勋章,因为没有爱的勋章一钱不值。
2011年,99岁的韦克,因胸腔感染病逝于伦敦。她临终前嘱咐,她去世后,一定要将她的骨灰撒在她和战友们曾战斗过山冈上。
(参考资料:《二战著名间谍》《二战谍雄》等)
3. 什么是空军制胜论?
空军制胜论,亦称“空中战争论”,是一种关于空军建设和作用的学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于欧洲,后流行于美国
空军制胜论以意大利杜黑为代表。提出建设独立的空军,强调战争中夺取制空权的重要性,但也主张空军可以独立进行战争,单靠空军力量可以决定战争结局。
但经过一战、二战实践证明尽管空军可以独立作战,并在现代战争中起重大作用,但主张单靠空军就可以决定战争结局的理论是错误的。只有各军种、兵种协调一致的行动,才能赢得战争的胜利。
4. 讲武谈兵|瞄准未来高端空战?
小号手要当心啊,印度模型技术提高很快啊
在今年世界上最早举行的航展——印度班加罗尔航展上,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印度展示的新型无人机“隐身战斗空中编队系统”,号称可以与印度自己的光辉战斗机配合作战,成为印度版的“忠诚僚机”。该无人机因其缩写为CATS,也被世界媒体戏称为“印度猫”。
虽然无人僚机配合战斗机作战概念并不新鲜,各航空强国都在研究,美国的忠诚僚机、俄罗斯的猎人B、欧洲的未来空战系统以及我们的暗剑,但印度搞这种无人机着实让人新鲜和诧异。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宣称该无人机可以承担侦察、电子战和对地攻击等任务。但问题是上述功能哪怕单一拿出来的无人机,印度都一概没有搞过啊!好家伙,不先打小怪练级,一上来就直接开BOSS,而且还把三个BOSS拉一起杀。
印度猫技术指标,重1.3吨,航程800公里,续航时间80分钟,速度0.7马赫,载弹量250公斤虽然印度在2015年的时候就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无人机发展计划,计划15年时间采购5000架无人机。但他的无人机水平还是非常搞笑的,搞出成果的两款“愿望”和“内特拉”,真的非常有喜剧色彩。
愿望(Nishant)侦察无人机,借鉴以色列的搜索者无人机而研发,历时16年苦心研发成功。首批制造了4架,很快就坠毁了三架,印度陆军说不要了你不要再来啊,但印度国会还是硬塞第二批8架的合同。
内特拉(Netra)轻型侦察无人机。额…你确定…这家伙能打得过大疆精灵吗?
印度军队现在使用的无人机基本上都是以色列产,搜索者、苍鹭和哈比。攻击无人机之前一直空缺,印度嫌以色列的苍鹭-TP价格太贵载弹量也少,这次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战争之后,再看巴基斯坦手中那一堆攻击无人机,终于咬牙花4亿美元买了10架苍鹭-TP。
以色列的苍鹭-TP无人机,4000万美元一架而印度军队中唯一装备的印度自产无人机是“目标”(Lakashya)无人靶机,这也是目前为止印度无人机的最高水平。于2000年研发成功,长2.3米翼展5米,最大起飞重量705公斤,最高飞行速度0.7马赫。印度现在正在开发改装成侦察无人机,滞空时间计划提升到30分钟,不过这个体型这个速度,还是跟靶机没什么区别。
代表印度无人机最高水准的的目标无人机目标无人机使用印度自产的PTAE-7涡喷发动机,推力为380公斤(3.73KN),差不多可以说就一个屁劲大。但就是这个发动机,印度斯坦航空公司说将用于这个“印度猫”无人机上,好家伙两个屁劲动力,这个战斗力能有多少?我相当怀疑。
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宣称说会在3-4年研发成功,嗯…希望如此,不过个人认为大概率会是三十年后见。不过这次航展,我看印度模型技术进步了很多,做工蛮不错的,小号手公司要当心啊。
5. 美军在欧洲战场有没有用过B29?
美军在欧洲战场没有用过B29.原因:B29正式装备的时间较晚,欧洲战场大局已定,当时的盟军空军的力量已经足够满足使用了。相比之下,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更需要B29,因此美军直接把B29用于轰炸日本了
6. 苏俄重型舰载战斗机是如何起步的?
苏-33KUB战斗机是苏霍伊设计局在苏-27IB原型机的基础上研制的,也是苏-33“侧卫”D舰载战斗机的并列双座型。这种战斗机将成为俄罗斯航空母舰“库兹涅佐夫”号上的决胜力量。
(苏-33)
苏-33KUB是一款多用途战斗机,具有强大的空中截击能力、对海面目标攻击能力和电子战能力。
苏-33 战斗机是苏联时期研制的一款双发舰载机,也是全球少数几款重型舰载机之一。苏-33曾是俄罗斯现役唯一航母“库兹涅佐夫”号上的主力舰载机,在数十年的服役生涯中,其表现可圈可点。对于俄罗斯海军来讲,苏-33的服役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的综合性能达到了世界一流舰载战斗机的水平,极大地提升了俄航母的战力,使其具备了一定的海上制空权。但由于种种原因,俄海军又采购了多架米格-29K舰载战斗机,并且将逐步取代苏-33。那么,苏-33战斗机是否会遭到全面淘汰呢?未来俄又将如何选择舰载机呢?本文将从苏-33的性能入手,浅析一下目前俄罗斯舰载战斗机遇到的发展困境及其出路。
(俄罗斯“库兹涅佐夫”号航母)
发展历程1999年莫斯科航空展期间某日,一架造型怪异的苏27以未涂装姿态来到会场,落地后不久随即离去,这是苏霍伊设计局又一力作苏33UB这架飞机一方面作为舰载战斗教练机,一方面也是一架具有第五代战机特性的苏式飞机。设计局再这架飞机上实验了多项新技术,例如材料、航电等,作为下一代飞机的技术储备及试验。
(莫斯科航空展期间苏33UB)
苏33UB主要需求就是用作俄国海军航舰教练机,此外,必须有长程拦截、长程攻击、长时间滞空、对付高难度空/面目标之能力。
俄罗斯的主力舰载机是苏33单座型战机,由于苏联解体时,相对应的教练机未研发完成,且俄国军方当时连采购、维护现有装备都有困难,因此取消舰载教练机计划。舰上起降训练因而都是靠苏-25UBT或是仿真器来完成,缺乏性能接近苏33的实机来演练,使得训练上有不小的困难。另一方面,俄军发现单座型的苏33在执行任务时飞行员负担太大,再加上一些对未来空战的考虑,他们需要一种双座舰载机,做为训练之用,并且还要有很好的作战能力,能长时间滞空并攻击高难度空中目标。苏33UB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
(苏-25UBT)
其实早在苏-27刚问世且还没有量产时,苏联的舰载机计划就开始了,舰载战机就是今天的苏33,而训练苏33飞行员的教练机与苏33同步展开,经过测试,认为采用并列双座较好,因此当时选定的教练机构型就是今日苏-34的前身苏-27IB。既然如此,为何苏33UB不是苏-27IB的改型呢?一方面,苏-27IB约在1990年首飞,约两年后苏联便解体,苏联解体冲击到舰载机计划,例如苏33也只有约30架服役,而训练任务则交由苏-25双座型。苏-27IB之后的发展与舰载教练机完全是两回事了,他发展成为长程战斗轰炸机苏-34/32FN。1990年代初就取消的计划,加上构型看似不适合空战,应该是不已苏-27IB修改城苏33UB的原因。
首架飞机以第二批苏33为基础进行修改,在共青城制造组件并在莫斯科装配完成,1999年4月29日原型机首飞,年底莫斯科航展首次对外公开。
其重要改进特点包括:并列双座、增大翼面积、新材料的应用、使用更多复合材料、装备具有第五代战机特性的航电系统。
在座舱上,考虑到并列双座在起降时有较广的视野,而长时间作战时飞行员间也较易沟通并形成默契,因此苏33UB采用并列双座设计。这是苏-27IB家族之后又一种使用并列双座布局的苏-27改型飞机。与苏-32FN类似,飞行员是经由前起落架舱进入座舱的,可见其座舱空间也不小(因为至少要留个通道)这能提升长时间作战的舒适程度,例如飞行员可以不必全程坐在椅子上,偶尔可以起来休息。内装光电探测系统的球状物就放在座舱正前方,因为是并列双座设计,因此这时光电球不会影响视野。为了保护飞行员,座舱附近也装设金属与陶瓷复合装甲,可见该机颇重视对面攻击。
(33UB座舱)
气动力布局方面,苏33的气动力效率、飞行质量是苏-27家族中最好的,而苏33UB又青出于蓝更胜于蓝。与苏33相比,翼面积由67.84平方米增为71.38平方米,就是把机翼前后缘延伸交会后所得的大三角形的面积,通常飞机性能诸元提到的翼面积指的就是这个);展弦比由3.44增为3.54;平尾、前翼也增大。保留了苏33的可偏转45度的双缝式后缘襟翼。在前缘襟翼与主翼之间以柔性材料相连,如此一来前翼与主翼间再任何时候都不会有缝隙,减少诱导阻力,使得气动力效率提高;此外,机身部分可能也有自适应材料以提升各种飞行状态之效率,这方面后面再连同材料讨论。这样的改动下,苏33UB的气动力特性将比苏33高出不少,其最大升力系数将高于苏33的2.4(苏-27是1.83),其升阻比(lift-drag-ratio)超过13,是相当高的水平(苏-27是11.8,同时代飞机大都在12以下)。气动力效率的提升使得与苏33相比,在使用相同燃油的情况下,航程增加15%到20%。苏33UB仅靠内燃油的航程达3200km,与陆基型双座苏-27(如苏-27UB、苏-30MKK)相当。而苏33是3000km,这样看似乎很奇怪,按照上面的说法,苏33UB的航程应该在3450km到3600km之间,莫非哪个数据出错了?其实没有错,因为苏33UB使用两次折迭机翼,其折迭关节一个在翼根,一个大约在机翼中线,折迭后整片主翼几乎完全被收在机背上,这将使得苏33UB折迭后宽度比苏33的7.4m还要窄,停放面积当然也更小(苏33折迭后的停放面积比F-14、F/A-18E/F、Rafale-M都小)。其两次折迭机翼除了有更适合航舰的好处外,在地面上,他可以停放在俄国大量的MiG-21的机堡中,而不必为了他新建机堡。因为两段机翼的使用,使内燃油少了些,这是上述〝数字游戏〞的解答。他的设计师仍在为他设计新的结构油箱,目标是使其最大航程(只靠内燃油)达4000km。此外,落地速度也由苏33的240km/hr降至220km/hr,失速速度势必小于苏-27的200km/hr,最大外挂量由苏33的6500kg提升到7000kg。
机体材料上,更动量非常大。其翼前缘用了柔性复合材料,前面提到,在主翼与前缘襟翼间连着一块柔性材料,使得不论前襟翼如何动,都不会有缝隙,减少诱导阻力发生(后缘襟翼的缝隙是为了增升需要,而前缘缝隙则是需要避免的)。
柔性材料也是〝自适应气动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所谓的自适应气动结构就是能随飞行状态改变气动力特性以尽量提升各种状态下的气动效率的结构设计。其作用方法有许多,例如以机翼内的空腔抽除机翼附面层(空中巴士的某型客机)、或是改变机翼表面弯曲度、甚至未来可能用的微喷流都算。其中改变机翼弯曲度就可以应用柔性蒙皮,其使用方式简单的说就是在骨架上装设与飞控系统连结的机械设施,上面再铺设柔性蒙皮,该机械根据飞控计算机命令运作,达到〝控制〞柔性蒙皮进而改变机翼表面弧度之作用。当把上述机械装置以微机械取代进而与柔性蒙皮结合,就可称做〝智能型材料〞。自适应气动结构是现代飞机的趋势之一,特别是需要具备全空域全速度功能的防空型战机。每一种机翼形状、翼面曲度都会有他最适合的高度、速度,因此以往的飞机只能突出任务需求方面的性能,至于其它的就只能迁就、或是尽量避免,例如早期的三角翼战机,就以拦截为主,尽量避开低速缠斗。而有了智能型结构后,可以调整出适合各种情况的翼面,使得升阻比尽量最高,这些都根据实验证实了可行性。这种智能型柔性蒙皮同样的被用在S-37前掠翼战机上,可以解决前掠翼再高速时产生的离散效应等。这项技术在欧洲也有发展,未来EF-2000上也会有类似的技术。
(苏33的三面图)
苏33UB的复合材料使用率应该很高,从未涂装照片可明显的发现主翼与翼前缘为黄色,而他们中间的带状地带是蓝绿色,通常飞机的金属部分因为加工的因素,多呈黄色,而照片中,除了机翼的带状部份外,机背、进气道、左侧前翼都是别种颜色,其中机背与进气道部分颜色与机翼的带状地带几乎相同,可以推测这些部分可能都是复合材料,这也与苏霍设计局说〝该机也注意到匿踪〞交互印证。但这些地方未必全都是自适应结构,可能只是单纯的复合材料而已。但笔者认为在左侧翼前缘延伸部分的蓝绿色部分可能是自适应结构,因为该处具有控制翼前缘延伸处气流的效果,有这种设备颇为合理。此外,右侧同一地方没有,可能是仍在验证。
苏33UB采用并列双座座舱,数据显示主要由一个21英寸以及4个15英寸液晶显示器负责,原型机上在左侧设有抬头显示器(HUD),俄国也正在发展头盔显示器以取代抬头显示器。座舱以〝黑暗座舱〞的原则设计,也就是说除非机上有系统故障,否则系统不会发光或发出声响,只会保持〝缄默〞,这样可以减低飞行员的精神负担,且一旦真的有事,飞行员对于系统发出之警告也较敏感。
飞机高度自动化尽可能减低飞行员的工作量,使飞行员在一些情况只需做〝决定〞而〝不必操纵飞机〞。举例来说,当苏33UB进行机炮空战时,飞行员只须选定目标,进入一定的空域,并扣板机即可,而不需要不断的校正飞机;又例如低空飞行时,飞行员只需顾着找目标、锁定、发射武器等,而不必担心飞机撞地,因为那些都由计算机处理了。人性化的接口让飞行员往往只需做攻击与否的决定而不必将过多精力放在繁琐的操纵,并将精神聚焦于任务执行、战术运用等等。
多路讯息取得系统,使飞行员能接收360度的战场环境,提升飞行员的环境意识(SA)。所谓的〝多路讯息取得〞顾名思义,是说用许多渠道取得战场数据,再加以整合,得出有用的信息给飞行员。探测方式可包括雷达、红外线、各种频道无线电、甚至我军船舰、卫星等等皆可,这方面美国F-22与JSF几乎发挥了当代极致。苏33UB这方面至少包括前、后视相控阵雷达;环场红外线探测;多频道无线电;多机数据链互连;预警机与地面战管资料等。卫星方面,目前俄罗斯军用卫星几乎不具备实用价值,故从卫星取得数据应该不是苏33UB的重点;机对机数据链方面,1999年推出的苏-30MKK的数据链最多可连结16架飞机,苏33UB应该约是这个水平。多路讯息系统使苏33UB能发现并锁定360度方位角以及一定俯仰角内的战机的热讯号并导引飞弹攻击;在飞机前半球及后半球以雷达发现并锁定敌机;环场飞弹来袭警告;以雷达预警系统提供反辐射数据;自动以数据链连结其它苏33UB或有类似系统的战机,使其它飞机能进行无线电缄默作战等。
机上装备每秒运算100亿次(10GHZ)的计算器,以处理上述复杂的数据。该计算器之运算能力已属于超级计算机级,算是很大的进步。
苏33UB装备了机上氧、氮气制造器,能从外界空气中取得氮与氧,经适当混合后提供飞行员使用。与过去的氧气瓶相比,这种系统没有供氧限制,滞空时间可以更长,且重量较轻。这是当前新世代战机使用的供氧设备,在俄国战机中也是首次使用。
(〝隼〞式(SOKOL)相位数组雷达)
雷达是〝隼〞式(SOKOL)相位数组雷达,空对空探测距离最大170到180km,追踪距离60到80km,追30打6,对驱逐舰300km,对快艇180km,铁路桥梁150km,移动坦克25km,X波段。还可以同时处理空中及地面海面目标。在飞机〝尾刺〞内则装有〝法兰〞(FARAON)项控阵雷达,是隼式的缩小版。
动力系统方面,原型机使用具有向量推力系统的AL-31K改良型,最大推力13300kgw(130.3knt)。量产型可能使用AL-31FP的海军型(最大推力14500kg)或最新的推重比达到10的AL-31FP改型。
(AL-31K)
由于苏33UB是1999年新改造的战机,而且改动幅度甚大,不太像是单纯的实验机。从苏33UB的任务需求以及苏33将提升成苏33UB等级的情况来看,苏33UB可能与改良的苏33并列为俄罗斯第五代舰载机。若如此,情况与苏-34/32FN类似,后者因此考虑装备AL-41F发动机以与第五代战机保持后勤共通性极更高性能,所以苏33UB的量产型不无可能使用AL-41F。
7. 历史上有关诺曼底登陆的细节你了解多少?
小编以白话文的形式回答诺曼底登陆不为人知的惨烈:
1.诺曼底登陆是20世纪最大的登陆战役和最惨烈的抢滩战役。双方军力对比几乎1:1。盟军调集了36个集团军。总兵力288万,相当于盟军把一切该上的部队全上了,和德国决一死战。德国方面,虽然只有30多万,但几乎都是拼命状态抵抗盟军登陆,死伤比很惨烈,毕竟,没什么后路可退了。
2.诺曼底登陆是20世纪最惨的战争。盟军陆陆续续登陆了140W军队,来对战死守的德军30W死士。德国30W最后只剩8W不到被俘虏。而盟军阵亡近10W,失踪和受伤50W,双方战损及其惨烈!
3.最后,诺曼底登陆战是二战的转折点之一。盟军由被动防御切换成了主动进攻。而解放巴黎,光复法国更是加速了第三帝国的灭亡。德国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劣势。
想了解更多军事、战争知识,请关注右上角头像-“LY传媒or 大杂烩”;
LY传媒坚持原创回答,不做任何文字性抄袭;回答中引用的部分图片素材来自互联网,如侵则删;他人请勿抄袭,发现必举报。加关必互关。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ynstorm@foxmail.com 谢谢支持!
1. 欧洲空战英雄操作,恩尼格玛机工作的?
恩尼格玛密码机(德语:Enigma,又译哑谜机,或谜)是一种用于加密与解密文件的密码机。确切地说,恩尼格玛是对二战时期纳粹德国使用的一系列相似的转子机械加解密机器的统称,它包括了许多不同的型号。
恩尼格玛密码机在1920年代早期开始被用于商业,一些国家的军队与政府也曾使用过它,其中的主要使用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纳粹德国。
在恩尼格玛密码机的所有版本中,最著名的是德国使用的军用版本。尽管此机器的安全性较高,但盟军的密码学家们还是成功地破译了大量由这种机器加密的信息。1932年,波兰密码学家马里安·雷耶夫斯基、杰尔兹·罗佐基和亨里克·佐加尔斯基根据恩尼格玛机的原理破译了它。1939年中期,波兰政府将此破译方法告知了英国和法国,但要等到1941年英国海军捕获德国U-110潜艇才得到密码机和密码本并加以破解成功,使纳粹海军对英美商船补给船的大量攻击失效。盟军的情报部门将破译出来的密码称为ULTRA,这极大地帮助了西欧的盟军部队。ULTRA到底有多大贡献还在争论中,但是人们都普遍认为盟军在西欧的胜利能够提前两年,完全是因为恩尼格玛密码机被成功破译。尽管恩尼格玛密码机在加密方面具有不足之处,但是经它加密的文件还是很难破解,盟军能够破译它的密码完全是因为德国还犯了其它一些大错误(如加密员的失误、使用步骤错误、机器或密码本被缴获等等
与其它转子机械相同的是,恩尼格玛密码机也结合了机械系统与电子系统。机械系统包括了一个包含了字母与数字的键盘,相邻地排列在一个轴上的一系列名为“转子”的旋转圆盘,还有一个在每次按键后就使一个或几个转子旋转的装置。各种恩尼格玛密码机上的机械系统都各为不同,但是它们之间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在每次按键后最右边的转子都会旋转,并且有些时候与它相邻的一些转子也会旋转。转子持续的旋转会造成每次按键后得到的加密字母都会不一样。
机械系统这样运行的原因是要产生不同的电流通路,字母的加密由机器自动完成。当一个键被按下后,电流就会流过各种线路,最终点亮其中一个灯,这个灯显示的就是加密后的字母。举例来说,如果想要发送一条以ANX开头的信息,操作员会先按下A键,这时灯Z就可能变亮,Z就是加密后的信息的第一个字母。操作员之后会按同样的步骤继续输入信息。转子的转动造成的电流路径的持续变化使恩尼格玛密码机(在当时)具有了高度的保密性。
恩尼格玛密码机的转子组成了恩尼格玛密码机的核心部分。每个转子的直径大约为10厘米,形状为圆盘形,由硬质橡胶或电木制成,一系列由弹簧承载的黄铜管脚呈环形排列于其中一面,而另一面相对应的则是圆形的金属触点。管脚与触点代表的是字母表上的全部字母,典型的排列就是A-Z(以下的介绍全部假设转子为这种排列方式)。当两个转子的位置相邻时,其中一个的管脚就会接触另外一个的金属触点,这就形成了一个通路。在转子内部,有26条金属线将一面的管脚与另一面的触点连接起来,这些金属线的排列方式在每个转子内都有所不同。单一的一个转子的加密方式是很简单的,它只使用了一种初级的替换式密码。比如说,E键对应的管脚可能会连到同一个转子另一面的T触点。使恩尼格玛密码机的加密变得复杂的是多个转子的同时使用,一般在一台恩尼格玛密码机内有3个或4个转子,在输入信息的同时转子还会转动,这就产生了一种安全得多的加密方式。
当被放进恩尼格玛密码机后,一个转子可以有26种排列方法。它可以通过操作员来转动,如图2所示。为了使操作员知道转子的转动情况,每个转子在转盘外部都有一个刻着字母或数字的环;其中一个字母可以通过一个小窗看见,同时将转子的转动情况显示给操作员。在早期的型号中,这个字母环是固定于转子上的,但在后来的型号当中,操作员可以通过调整字母环的位置而调整转子内的线路。每个转子上都有一个V形刻痕(有时有多个),这些刻痕是用来控制转子的转动的。在军用恩尼格玛密码机中,这些刻痕位于字母环上。陆军和空军的恩尼格玛密码机在一开始只拥有3个转子,1938年12月15日开始使用5个转子。这些转子使用罗马数字来辨识:I、II、III、IV、V,每个转子都有一个V形刻痕,这些刻痕在每个转子上的字母环中的位置都有所不同。这本来是作为一种安全措施的,但是它最终成为了波兰时钟解码法和英国Banburismus解码法的突破口。
德国海军使用的恩尼格玛密码机比其它军种的拥有更多转子 (调节器):一开始为6个,后来变成7个,最终增加到8个。这三个新加的转子被命名为VI、VII和VIII,内部线路互不相同,并且具有两个V形刻痕,它们分别位于N触点与A触点,这使转子的转动更为频繁。
四个转子的海军版恩尼格玛密码机为转子预留的空间与三个转子版的一样。为了放入第4个转子,原来三个转子版的反射器需要被换成一个较薄的反射器,并且第4个转子也是一个特殊的转子。这第4个转子有两种型号,即Beta型和Gamma型。这个转子是不会旋转的,但是它可以被手动调到26个位置中的任意一个。
为了避免产生简单(并且容易破译)的加密信息,有一些转子在操作员连续按下同一个键时也会转动。这就保证了每次按键得到的结果都不一样,也就会产生很难破译的复式密码。
为了达到这个效果,最常见的布局就是使用一个防倒转齿和防倒转爪系统。每个转子都有26个防倒转齿,一组防倒转爪与这些齿相接。这些爪在每次按键后都会向前推,如果防倒转爪与防倒转齿相接的话,转子就会旋转一点。
在德国防卫军的恩尼格玛密码机中,每个转子都有一个可调节的带缺口的外环。5个最基本的转子(I-V)各有一个缺口,而附加的转子VI、VII和VIII各有两个缺口。在转子转动到某一点时,第二个转子的防倒转爪正好位于它的缺口之内,这就使第二个转子在下一次按键后也会转动。当防倒转爪位于缺口之外时,它就只会沿着另一个转子外环的光滑边缘滑动。在所有转子都只有一个缺口的系统中,第一个转子每转26次就会使第二个转子转动一次,同样的,第二个转子每转动26次就会使第三个转子转动一次。第三个转子转动的同时第二个转子也会转动。[6]
这种两个转子同时转动的现象使它与计程器区别开来。这个现象出现于下述情况:第一个转子转动完之后带动了第二个转子转动一点,如果这时第三个转子的防倒转爪正好落入第二个转子外环的缺口内,那么在下一次按键时,第三个转子就会转动一点,同时它的防倒转爪也会推动第二个转子的外环,这样就使第二个转子连续两次转动。
当拥有三个转子,并且第一和第二个转子的外环各有一个缺口时,一台恩尼格玛密码机就会拥有26 × 25 × 26 = 16,900个组合(不是26 X 26 X 26,因为第二个转子会与第三个转子一起转动,参看参考资料中的一个PDF文件,它解释了这个现象)。在历史上,每条信息的长度都被限制在几百个字母以内,所以在同一条信息中输入同样的字母产生同样的密码的机率是很小的。
固定接口,又称作定子,是将插销或键盘与显示灯连接起来的装置。尽管固定接口中的线路分布对于密码的安全性影响很小,但是这还是阻碍了波兰密码学家马里安·雷耶夫斯基对恩尼格玛密码机密码的破译过程。商业恩尼格玛密码机的键盘上,Q键代表A,W键代表B,E键代表C,依此类推,而军用恩尼格玛密码机的键对应的就是键上的字母。
反射器除了早期的A型和B型之外,恩尼格玛密码机的最后一个转子之后都有一个反射器,反射器是恩尼格玛密码机与当时其它转子机械之间最显著的区别。它将最后一个转子的其中两个触点连接起来,并将电流沿一个不同的路线导回。这就使加密过程与解密过程变得一致。但是,反射器也使恩尼格玛密码机具有了如下性质:加密后得到的字母与输入的字母永远不会相同。这在概念上和密码学上都是一个严重的错误,这个错误最终被盟军解码人员利用。
在商业用恩尼格玛密码机(C型)中,反射器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安装方式。在D型中它可以有26种方式。而在军用恩尼格玛密码机中,反射器可以像转子一样转动。
在德国陆军和空军版恩尼格玛密码机中,反射器是固定的,并且不会旋转;他们用的恩尼格玛密码机一共有4个版本。最初的版本被标记为A型,1937年11月1日它被B型取代。第三种型号,C型,在1940年被短暂地使用过,它最终被木屋6号破解。D型拥有一个可以重新接线的反射器,首次测试于1944年1月2日,这个版本允许操作员来调整接线方式。接线板允许操作员设置各种不同的线路。它首先在1930年被用于德国陆军,很快地,德国海军也开始使用它。接线板极大地增强了恩尼格玛密码机的保密性,它的使用相当于多了不止一个转子。没有接线板的恩尼格玛密码机可以被很容易地用人工方法破解,但是加上接线板后,盟军的密码专家就需要使用特殊的机器了。
接线板上的每条线都会连接一对字母。这些线的作用就是在电流进入转子前改变它的方向。为了解释它的原理,我们把E插口和Q插口连接起来。当操作员按下E键时,电流就会先流到Q插口(相当于按下Q键)再流经转子。接线板上最多可以同时接13条线。
电流会从键盘流经接线板,之后进入转子。接线板上的每个插口内都有两个插孔,当将插头插入时,上插孔(连到键盘)与下插孔(连到转子)之间的连接就会被断开。另外一个插口内的上插孔会与此插口内的下插孔连接起来,而下插孔会与此插口内的上插孔连接起来,这样就完成了两个插口之间的连接。
恩尼格玛对每个字母的加密过程可以以数学的角度看作为一个组合过程。假设我们有一台德国陆军/空军版3转子恩尼格玛密码机,让P表示接线板的连线,U表示反射器,L、M、R表示左、中、右转子。那么加密后的信息 E 就可以表示成
E = PRMLUL − 1M − 1R − 1P − 1E0
军的各支部队使用一些不同的通讯线路,每条线路中的恩尼格玛密码机都有不同的设置。为了使一条信息能够正确地被加密及解密,发送信息与接收信息的恩尼格玛密码机的设置必须相同;转子必须一模一样,而且它们的排列顺序,起始位置和接线板的连线也必须相同。所有这些设置都需要在使用之前确定下来,并且会被记录在密码本中。
恩尼格玛密码机的设置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
转子:转子的结构及顺序。
起始位置:由操作员决定,发送每条消息时都不一样。
字母环:字母环与转子线路的相对位置。
接线板:接线板的连线。
在末期版本中还包括了反射器的线路。
恩尼格玛密码机被设计成即使在转子的线路设置被敌人知道时仍然会很安全,尽管在实际使用中德军尽了全力来防止线路设置被泄露出去。如果线路设置为未知,那么最多需要尝试10114种情况才可能推算出恩尼格玛密码机的密码;当线路和其它一些设置已知时,也最多需要尝试1023次。[恩尼格玛密码机的使用者对它的保密性很有信心,因为敌人不可能使用穷举法来找出密码。
恩尼格玛密码机的大部分设置都会在一段时间(一般为一天)以后被更换。但是,转子的起始位置却是每发送一条信息就要更换的,因为如果一定数量的文件都按照相同的加密设置来加密的话,密码学家就会从中得到一些信息,并且有可能利用频率分析来破解这个密码。为了防止这种事情发生,转子的起始位置在每次发送信息之前都会被改变。这个方法被称作“指示器步骤”。
早期的指示器步骤成为了波兰密码学家破译恩尼格玛密码机密码的突破口。在这个步骤中,操作员会先按照密码本中的记录来设置机器,我们假设这时的转子位置为AOH,之后他会随意打三个字母,假设为EIN,接着为了保险起见,他会将这三个字母重新打一遍。这六个字母会被转换成其它六个字母,这里假设为XHTLOA。最后,操作员会将转子重新设置为EIN,即他一开始打的三个字母,之后输入密电原文。
在接收方将信息解密时,他会使用相反的步骤。首先,他也会将转子按照密码本中的记录设置好,然后他就会打入密文中的头六个字母,即XHTLOA,如果发送方操作正确的话,显示板上就会显示EINEIN。这时接收方就会将转子设置为EIN,之后他就可将密电打入而得到原文了。
这个步骤的保密性差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操作员将转子的设置打到了密电中,这就使第三方能够得知转子设置。第二,这个步骤中出现了重复输入,而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这个弱点使波兰密码局早在1932年就破解了二战之前的德军恩尼格玛系统。但是从1940年开始,德国改变了这个步骤,它的安全性也就提高了。
这个步骤只被用于德国陆军和空军。德国海军发送信息的步骤要复杂的多。在被恩尼格玛密码机发送之前,信息会先被Kurzsignalheft密码本进行加密。这个密码本将一个句子替换为了四个字母。它转化的句子包括了补给、位置、港湾名称、国家、武器、天气、敌人位置、日期和时间等内容。
德国陆军的恩尼格玛密码机的键盘上只有26个字母,标点符号由字母组合来代替,X相当于空格。在各军种的恩尼格玛密码机中,X都相当于句号。有一些标点符号在不同军种的密码系统中被不同的字母组合代替。陆军的系统使用ZZ来表示逗号,FRAGE或FRAQ则表示问号。但是德国海军用来表示逗号及问号的则分别为Y和UD。Acht(意为“八”)和Richtung(意为“方向”)中的字母组合CH则由Q来代替。CENTA、MILLE和MYRIA分别表示两个、三个和四个零。
德国陆军和空军将每条信息都翻译成5个字母的代码。使用四转子恩尼格玛密码机的德国海军则将信息翻译成4字母代码。经常用到的词语代码与原词语的差别越大越好。Minensuchboot(意为“扫雷艇”)这样的词语可以被表示为MINENSUCHBOOT、MINBOOT、MMMBOOT 或MMM354。比较长的信息会被分成几个部分来发送
2. 二战女神南希?
二战间谍女英雄南希·韦克,由于表现出色,因此她得到过至少五个国家授予的勋章,是二战时期荣誉最高的女间谍。可是在她年老后,却过得穷困潦倒,不得不低价卖掉勋章度日,这是怎么回事呢?
(南希·韦克)南希·韦克本是一名自由的记者,二战爆发前夕,她嫁给了法国富商亨利·费奥嘉,成为一名豪门贵妇。
婚后,两人住在位于马赛的一处豪宅中,生活十分美满幸福。
但是,美好的生活仅维持了半年,纳粹德国的铁蹄,便践踏在了法国的土地上,法国也因此全面沦陷。
在男人们看来,和德国纳粹战斗应该是他们的事情,女人最好留在安全的地方,等他们回来就对了。
不过,韦克却并不打算如此。
早在1933年,身为记者的她,就曾因工作原因,采访过才被选为德国总理的希特勒。
在采访期间,她看到许多手无寸铁的犹太人被纳粹党残忍杀害,这个画面深深地刺激了她,同时也激发了她对纳粹党的仇恨。
所以,在法国沦陷后,她并没有逃离沦陷区,而是利用她贵妇的身份,开始为反抗纳粹党的盟军和法国地下组织,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韦克冒着生命危险,多次穿行于德军封锁线,她一次次把情报和物资送达法国南部的地下组织。甚至她还花钱买了一台车,将其改装成救护车,先后帮助从德国纳粹集中营潜逃的盟军战士,巧妙地越过设置了重重封锁线的法国边境,把他们送到相对安全的西班牙境内。
(二战时期的盖世太保)时间一长,盖世太保们便对韦克产生了怀疑。他们不仅窃听这位贵妇人的电话,还拦截她的信件。尽管韦克多次以假身份证蒙混过关,但她最终还是上了纳粹党的黑名单。
起初,韦克还坚持留在沦陷区,她常常利用她性感美丽的容貌,麻痹纳粹党徒。再加上她机敏灵活,所以好几次都化险为夷,逃出生天。
这让纳粹党们对她痛恨不已.同时又对她非凡的逃生能力感到钦佩,所以给她起了个代号——白鼠,并将她列为黑名单榜首.为了能早日抓捕到她,还开出了500万法郎的悬赏金。
盟军和法国地下组织都认为,韦克继续留在沦陷区非常危险,希望她能先到英国去避一避风险。
丈夫亨利也知道韦克继续留在沦陷区,无异于是在刀尖上跳舞。他知道如果韦克落到了盖世太保的手里,会被折磨得生不如死,所以他不容分说,坚决要求韦克逃走。
韦克只得吻别亨利,并对他承诺,自己一定会很快回来。
之后,韦克开始了逃亡之路。
由于纳粹党布下了天罗地网,韦克的逃亡并不顺利。
她为了能逃到西班牙,先后尝试了6次,都没能成功。其中一次她还被民兵抓捕,关押了4天。幸好她的伪装骗过了民兵,后来她在盟军的帮助下,才顺利脱逃。
(影视中的盖世太保)然而在韦克逃走不久,亨利便被后脚赶来的盖世太保抓捕。
盖世太保对亨利严刑拷打,但亨利坚决不肯透露关于韦克的半个字,最终他被恼羞成怒的盖世太保杀害了。
韦克得知亨利被杀的消息后,悲痛万分。她对德国纳粹有了更深的仇恨,在抵达英国后,便加入了反法西斯的特别行动组。
在那里,韦克接受了英国国防部的间谍训练,其中包括暗杀、逃生、枪支使用、密码传递等专业训练。
训练期间,她和其他成员破坏了不少德国纳粹党的作战设施。
1944年,英美盟军在经过周密的计划后,准备于诺曼底登陆法国,对德国纳粹发起总攻。
为了能在这次行动之前削弱德军力量,韦克带着命令,潜回法国奥维涅省,一方面招募反抗军,另一方面建立隐秘的武器库和情报站。
韦克在短时间内,很快就与英国情报机构取得了联系,并迅速招募到了3千多人,与德军多次进行游击战。
韦克的勇敢和努力,吸引了更多人加入到组织里来。在她的带领下,大家齐心协力,给德军造成了不小的打击,从而保证了诺曼底登陆取得胜利。
(诺曼底登陆)二战结束后,勇气和智慧并存的韦克受到了人们的赞扬。
有记者问她,有没有害怕的时候?她冷静地说,她从来没有过。
她还说,她憎恶战争和暴力,她想不明白,当战争来临时,女人为何只能挥手送男人上战场。
由于韦克在二战中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英国、法国和美国等都给她颁发了最高荣誉勋章,并称她为二战中的间谍英雄。
然而,有一个国家的态度却让韦克颇为心寒。
这个国家就是澳大利亚。
对于韦克而言,澳大利亚几乎就是她“半个祖国”,她自幼在悉尼长大,对澳大利亚有着极深厚的感情。所以在战争结束后,她回到了澳大利亚,准备在那里安度晚年。
但是,当韦克向澳大利亚政府递交老兵权利申请时,却遭到了拒绝。
原来,澳大利亚政府认为,她不是正宗的澳大利亚人,同时她也没有在澳大利亚参军,更没有代表澳大利亚参战。所以她不能享受澳大利亚给予老兵的权力。
不光如此,韦克在1949年和1966年两次参加议员竞选,都遭到澳大利亚政府的拒绝,这让韦克感到愤忿和难过。
2001年,89岁的韦克由于无儿无女,再加上不能享受澳大利亚的养老福利,无奈之下,她只得再次重返英国,并在一家朴素的酒店里长住了下来。
(老年时的韦克)此时,韦克已是耄耋之年。
身无分文的韦克,为了支付房租,不得不将曾给她带来巨大荣誉的勋章以7.5万英镑的价格,卖给了一个收藏家。
这个消息让沉寂多年的韦克再度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大家没想到二战女英雄的境地居然这么窘迫。一时,媒体纷纷报道,而关于她的传奇经历也被小说家写成了精彩的小说。
舆论惊动了英国王室成员查尔斯王子,他来到韦克所在的酒店,帮韦克支付了所有的费用。
至于澳大利亚政府,在舆论面前,也不得不改变以前的态度。在关心韦克的生活之余,还专门派人来照料她的生活起居。并发表声明,肯定了韦克在二战中的所作所为。
不过,澳大利亚政府的举动似乎来得太晚,因为当他们决定向韦克颁发荣誉勋章时,韦克表示,她不接受澳大利亚政府颁给她的任何勋章,因为没有爱的勋章一钱不值。
2011年,99岁的韦克,因胸腔感染病逝于伦敦。她临终前嘱咐,她去世后,一定要将她的骨灰撒在她和战友们曾战斗过山冈上。
(参考资料:《二战著名间谍》《二战谍雄》等)
3. 什么是空军制胜论?
空军制胜论,亦称“空中战争论”,是一种关于空军建设和作用的学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于欧洲,后流行于美国
空军制胜论以意大利杜黑为代表。提出建设独立的空军,强调战争中夺取制空权的重要性,但也主张空军可以独立进行战争,单靠空军力量可以决定战争结局。
但经过一战、二战实践证明尽管空军可以独立作战,并在现代战争中起重大作用,但主张单靠空军就可以决定战争结局的理论是错误的。只有各军种、兵种协调一致的行动,才能赢得战争的胜利。
4. 讲武谈兵|瞄准未来高端空战?
小号手要当心啊,印度模型技术提高很快啊
在今年世界上最早举行的航展——印度班加罗尔航展上,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印度展示的新型无人机“隐身战斗空中编队系统”,号称可以与印度自己的光辉战斗机配合作战,成为印度版的“忠诚僚机”。该无人机因其缩写为CATS,也被世界媒体戏称为“印度猫”。
虽然无人僚机配合战斗机作战概念并不新鲜,各航空强国都在研究,美国的忠诚僚机、俄罗斯的猎人B、欧洲的未来空战系统以及我们的暗剑,但印度搞这种无人机着实让人新鲜和诧异。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宣称该无人机可以承担侦察、电子战和对地攻击等任务。但问题是上述功能哪怕单一拿出来的无人机,印度都一概没有搞过啊!好家伙,不先打小怪练级,一上来就直接开BOSS,而且还把三个BOSS拉一起杀。
印度猫技术指标,重1.3吨,航程800公里,续航时间80分钟,速度0.7马赫,载弹量250公斤虽然印度在2015年的时候就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无人机发展计划,计划15年时间采购5000架无人机。但他的无人机水平还是非常搞笑的,搞出成果的两款“愿望”和“内特拉”,真的非常有喜剧色彩。
愿望(Nishant)侦察无人机,借鉴以色列的搜索者无人机而研发,历时16年苦心研发成功。首批制造了4架,很快就坠毁了三架,印度陆军说不要了你不要再来啊,但印度国会还是硬塞第二批8架的合同。
内特拉(Netra)轻型侦察无人机。额…你确定…这家伙能打得过大疆精灵吗?
印度军队现在使用的无人机基本上都是以色列产,搜索者、苍鹭和哈比。攻击无人机之前一直空缺,印度嫌以色列的苍鹭-TP价格太贵载弹量也少,这次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战争之后,再看巴基斯坦手中那一堆攻击无人机,终于咬牙花4亿美元买了10架苍鹭-TP。
以色列的苍鹭-TP无人机,4000万美元一架而印度军队中唯一装备的印度自产无人机是“目标”(Lakashya)无人靶机,这也是目前为止印度无人机的最高水平。于2000年研发成功,长2.3米翼展5米,最大起飞重量705公斤,最高飞行速度0.7马赫。印度现在正在开发改装成侦察无人机,滞空时间计划提升到30分钟,不过这个体型这个速度,还是跟靶机没什么区别。
代表印度无人机最高水准的的目标无人机目标无人机使用印度自产的PTAE-7涡喷发动机,推力为380公斤(3.73KN),差不多可以说就一个屁劲大。但就是这个发动机,印度斯坦航空公司说将用于这个“印度猫”无人机上,好家伙两个屁劲动力,这个战斗力能有多少?我相当怀疑。
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宣称说会在3-4年研发成功,嗯…希望如此,不过个人认为大概率会是三十年后见。不过这次航展,我看印度模型技术进步了很多,做工蛮不错的,小号手公司要当心啊。
5. 美军在欧洲战场有没有用过B29?
美军在欧洲战场没有用过B29.原因:B29正式装备的时间较晚,欧洲战场大局已定,当时的盟军空军的力量已经足够满足使用了。相比之下,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更需要B29,因此美军直接把B29用于轰炸日本了
6. 苏俄重型舰载战斗机是如何起步的?
苏-33KUB战斗机是苏霍伊设计局在苏-27IB原型机的基础上研制的,也是苏-33“侧卫”D舰载战斗机的并列双座型。这种战斗机将成为俄罗斯航空母舰“库兹涅佐夫”号上的决胜力量。
(苏-33)
苏-33KUB是一款多用途战斗机,具有强大的空中截击能力、对海面目标攻击能力和电子战能力。
苏-33 战斗机是苏联时期研制的一款双发舰载机,也是全球少数几款重型舰载机之一。苏-33曾是俄罗斯现役唯一航母“库兹涅佐夫”号上的主力舰载机,在数十年的服役生涯中,其表现可圈可点。对于俄罗斯海军来讲,苏-33的服役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的综合性能达到了世界一流舰载战斗机的水平,极大地提升了俄航母的战力,使其具备了一定的海上制空权。但由于种种原因,俄海军又采购了多架米格-29K舰载战斗机,并且将逐步取代苏-33。那么,苏-33战斗机是否会遭到全面淘汰呢?未来俄又将如何选择舰载机呢?本文将从苏-33的性能入手,浅析一下目前俄罗斯舰载战斗机遇到的发展困境及其出路。
(俄罗斯“库兹涅佐夫”号航母)
发展历程1999年莫斯科航空展期间某日,一架造型怪异的苏27以未涂装姿态来到会场,落地后不久随即离去,这是苏霍伊设计局又一力作苏33UB这架飞机一方面作为舰载战斗教练机,一方面也是一架具有第五代战机特性的苏式飞机。设计局再这架飞机上实验了多项新技术,例如材料、航电等,作为下一代飞机的技术储备及试验。
(莫斯科航空展期间苏33UB)
苏33UB主要需求就是用作俄国海军航舰教练机,此外,必须有长程拦截、长程攻击、长时间滞空、对付高难度空/面目标之能力。
俄罗斯的主力舰载机是苏33单座型战机,由于苏联解体时,相对应的教练机未研发完成,且俄国军方当时连采购、维护现有装备都有困难,因此取消舰载教练机计划。舰上起降训练因而都是靠苏-25UBT或是仿真器来完成,缺乏性能接近苏33的实机来演练,使得训练上有不小的困难。另一方面,俄军发现单座型的苏33在执行任务时飞行员负担太大,再加上一些对未来空战的考虑,他们需要一种双座舰载机,做为训练之用,并且还要有很好的作战能力,能长时间滞空并攻击高难度空中目标。苏33UB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
(苏-25UBT)
其实早在苏-27刚问世且还没有量产时,苏联的舰载机计划就开始了,舰载战机就是今天的苏33,而训练苏33飞行员的教练机与苏33同步展开,经过测试,认为采用并列双座较好,因此当时选定的教练机构型就是今日苏-34的前身苏-27IB。既然如此,为何苏33UB不是苏-27IB的改型呢?一方面,苏-27IB约在1990年首飞,约两年后苏联便解体,苏联解体冲击到舰载机计划,例如苏33也只有约30架服役,而训练任务则交由苏-25双座型。苏-27IB之后的发展与舰载教练机完全是两回事了,他发展成为长程战斗轰炸机苏-34/32FN。1990年代初就取消的计划,加上构型看似不适合空战,应该是不已苏-27IB修改城苏33UB的原因。
首架飞机以第二批苏33为基础进行修改,在共青城制造组件并在莫斯科装配完成,1999年4月29日原型机首飞,年底莫斯科航展首次对外公开。
其重要改进特点包括:并列双座、增大翼面积、新材料的应用、使用更多复合材料、装备具有第五代战机特性的航电系统。
在座舱上,考虑到并列双座在起降时有较广的视野,而长时间作战时飞行员间也较易沟通并形成默契,因此苏33UB采用并列双座设计。这是苏-27IB家族之后又一种使用并列双座布局的苏-27改型飞机。与苏-32FN类似,飞行员是经由前起落架舱进入座舱的,可见其座舱空间也不小(因为至少要留个通道)这能提升长时间作战的舒适程度,例如飞行员可以不必全程坐在椅子上,偶尔可以起来休息。内装光电探测系统的球状物就放在座舱正前方,因为是并列双座设计,因此这时光电球不会影响视野。为了保护飞行员,座舱附近也装设金属与陶瓷复合装甲,可见该机颇重视对面攻击。
(33UB座舱)
气动力布局方面,苏33的气动力效率、飞行质量是苏-27家族中最好的,而苏33UB又青出于蓝更胜于蓝。与苏33相比,翼面积由67.84平方米增为71.38平方米,就是把机翼前后缘延伸交会后所得的大三角形的面积,通常飞机性能诸元提到的翼面积指的就是这个);展弦比由3.44增为3.54;平尾、前翼也增大。保留了苏33的可偏转45度的双缝式后缘襟翼。在前缘襟翼与主翼之间以柔性材料相连,如此一来前翼与主翼间再任何时候都不会有缝隙,减少诱导阻力,使得气动力效率提高;此外,机身部分可能也有自适应材料以提升各种飞行状态之效率,这方面后面再连同材料讨论。这样的改动下,苏33UB的气动力特性将比苏33高出不少,其最大升力系数将高于苏33的2.4(苏-27是1.83),其升阻比(lift-drag-ratio)超过13,是相当高的水平(苏-27是11.8,同时代飞机大都在12以下)。气动力效率的提升使得与苏33相比,在使用相同燃油的情况下,航程增加15%到20%。苏33UB仅靠内燃油的航程达3200km,与陆基型双座苏-27(如苏-27UB、苏-30MKK)相当。而苏33是3000km,这样看似乎很奇怪,按照上面的说法,苏33UB的航程应该在3450km到3600km之间,莫非哪个数据出错了?其实没有错,因为苏33UB使用两次折迭机翼,其折迭关节一个在翼根,一个大约在机翼中线,折迭后整片主翼几乎完全被收在机背上,这将使得苏33UB折迭后宽度比苏33的7.4m还要窄,停放面积当然也更小(苏33折迭后的停放面积比F-14、F/A-18E/F、Rafale-M都小)。其两次折迭机翼除了有更适合航舰的好处外,在地面上,他可以停放在俄国大量的MiG-21的机堡中,而不必为了他新建机堡。因为两段机翼的使用,使内燃油少了些,这是上述〝数字游戏〞的解答。他的设计师仍在为他设计新的结构油箱,目标是使其最大航程(只靠内燃油)达4000km。此外,落地速度也由苏33的240km/hr降至220km/hr,失速速度势必小于苏-27的200km/hr,最大外挂量由苏33的6500kg提升到7000kg。
机体材料上,更动量非常大。其翼前缘用了柔性复合材料,前面提到,在主翼与前缘襟翼间连着一块柔性材料,使得不论前襟翼如何动,都不会有缝隙,减少诱导阻力发生(后缘襟翼的缝隙是为了增升需要,而前缘缝隙则是需要避免的)。
柔性材料也是〝自适应气动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所谓的自适应气动结构就是能随飞行状态改变气动力特性以尽量提升各种状态下的气动效率的结构设计。其作用方法有许多,例如以机翼内的空腔抽除机翼附面层(空中巴士的某型客机)、或是改变机翼表面弯曲度、甚至未来可能用的微喷流都算。其中改变机翼弯曲度就可以应用柔性蒙皮,其使用方式简单的说就是在骨架上装设与飞控系统连结的机械设施,上面再铺设柔性蒙皮,该机械根据飞控计算机命令运作,达到〝控制〞柔性蒙皮进而改变机翼表面弧度之作用。当把上述机械装置以微机械取代进而与柔性蒙皮结合,就可称做〝智能型材料〞。自适应气动结构是现代飞机的趋势之一,特别是需要具备全空域全速度功能的防空型战机。每一种机翼形状、翼面曲度都会有他最适合的高度、速度,因此以往的飞机只能突出任务需求方面的性能,至于其它的就只能迁就、或是尽量避免,例如早期的三角翼战机,就以拦截为主,尽量避开低速缠斗。而有了智能型结构后,可以调整出适合各种情况的翼面,使得升阻比尽量最高,这些都根据实验证实了可行性。这种智能型柔性蒙皮同样的被用在S-37前掠翼战机上,可以解决前掠翼再高速时产生的离散效应等。这项技术在欧洲也有发展,未来EF-2000上也会有类似的技术。
(苏33的三面图)
苏33UB的复合材料使用率应该很高,从未涂装照片可明显的发现主翼与翼前缘为黄色,而他们中间的带状地带是蓝绿色,通常飞机的金属部分因为加工的因素,多呈黄色,而照片中,除了机翼的带状部份外,机背、进气道、左侧前翼都是别种颜色,其中机背与进气道部分颜色与机翼的带状地带几乎相同,可以推测这些部分可能都是复合材料,这也与苏霍设计局说〝该机也注意到匿踪〞交互印证。但这些地方未必全都是自适应结构,可能只是单纯的复合材料而已。但笔者认为在左侧翼前缘延伸部分的蓝绿色部分可能是自适应结构,因为该处具有控制翼前缘延伸处气流的效果,有这种设备颇为合理。此外,右侧同一地方没有,可能是仍在验证。
苏33UB采用并列双座座舱,数据显示主要由一个21英寸以及4个15英寸液晶显示器负责,原型机上在左侧设有抬头显示器(HUD),俄国也正在发展头盔显示器以取代抬头显示器。座舱以〝黑暗座舱〞的原则设计,也就是说除非机上有系统故障,否则系统不会发光或发出声响,只会保持〝缄默〞,这样可以减低飞行员的精神负担,且一旦真的有事,飞行员对于系统发出之警告也较敏感。
飞机高度自动化尽可能减低飞行员的工作量,使飞行员在一些情况只需做〝决定〞而〝不必操纵飞机〞。举例来说,当苏33UB进行机炮空战时,飞行员只须选定目标,进入一定的空域,并扣板机即可,而不需要不断的校正飞机;又例如低空飞行时,飞行员只需顾着找目标、锁定、发射武器等,而不必担心飞机撞地,因为那些都由计算机处理了。人性化的接口让飞行员往往只需做攻击与否的决定而不必将过多精力放在繁琐的操纵,并将精神聚焦于任务执行、战术运用等等。
多路讯息取得系统,使飞行员能接收360度的战场环境,提升飞行员的环境意识(SA)。所谓的〝多路讯息取得〞顾名思义,是说用许多渠道取得战场数据,再加以整合,得出有用的信息给飞行员。探测方式可包括雷达、红外线、各种频道无线电、甚至我军船舰、卫星等等皆可,这方面美国F-22与JSF几乎发挥了当代极致。苏33UB这方面至少包括前、后视相控阵雷达;环场红外线探测;多频道无线电;多机数据链互连;预警机与地面战管资料等。卫星方面,目前俄罗斯军用卫星几乎不具备实用价值,故从卫星取得数据应该不是苏33UB的重点;机对机数据链方面,1999年推出的苏-30MKK的数据链最多可连结16架飞机,苏33UB应该约是这个水平。多路讯息系统使苏33UB能发现并锁定360度方位角以及一定俯仰角内的战机的热讯号并导引飞弹攻击;在飞机前半球及后半球以雷达发现并锁定敌机;环场飞弹来袭警告;以雷达预警系统提供反辐射数据;自动以数据链连结其它苏33UB或有类似系统的战机,使其它飞机能进行无线电缄默作战等。
机上装备每秒运算100亿次(10GHZ)的计算器,以处理上述复杂的数据。该计算器之运算能力已属于超级计算机级,算是很大的进步。
苏33UB装备了机上氧、氮气制造器,能从外界空气中取得氮与氧,经适当混合后提供飞行员使用。与过去的氧气瓶相比,这种系统没有供氧限制,滞空时间可以更长,且重量较轻。这是当前新世代战机使用的供氧设备,在俄国战机中也是首次使用。
(〝隼〞式(SOKOL)相位数组雷达)
雷达是〝隼〞式(SOKOL)相位数组雷达,空对空探测距离最大170到180km,追踪距离60到80km,追30打6,对驱逐舰300km,对快艇180km,铁路桥梁150km,移动坦克25km,X波段。还可以同时处理空中及地面海面目标。在飞机〝尾刺〞内则装有〝法兰〞(FARAON)项控阵雷达,是隼式的缩小版。
动力系统方面,原型机使用具有向量推力系统的AL-31K改良型,最大推力13300kgw(130.3knt)。量产型可能使用AL-31FP的海军型(最大推力14500kg)或最新的推重比达到10的AL-31FP改型。
(AL-31K)
由于苏33UB是1999年新改造的战机,而且改动幅度甚大,不太像是单纯的实验机。从苏33UB的任务需求以及苏33将提升成苏33UB等级的情况来看,苏33UB可能与改良的苏33并列为俄罗斯第五代舰载机。若如此,情况与苏-34/32FN类似,后者因此考虑装备AL-41F发动机以与第五代战机保持后勤共通性极更高性能,所以苏33UB的量产型不无可能使用AL-41F。
7. 历史上有关诺曼底登陆的细节你了解多少?
小编以白话文的形式回答诺曼底登陆不为人知的惨烈:
1.诺曼底登陆是20世纪最大的登陆战役和最惨烈的抢滩战役。双方军力对比几乎1:1。盟军调集了36个集团军。总兵力288万,相当于盟军把一切该上的部队全上了,和德国决一死战。德国方面,虽然只有30多万,但几乎都是拼命状态抵抗盟军登陆,死伤比很惨烈,毕竟,没什么后路可退了。
2.诺曼底登陆是20世纪最惨的战争。盟军陆陆续续登陆了140W军队,来对战死守的德军30W死士。德国30W最后只剩8W不到被俘虏。而盟军阵亡近10W,失踪和受伤50W,双方战损及其惨烈!
3.最后,诺曼底登陆战是二战的转折点之一。盟军由被动防御切换成了主动进攻。而解放巴黎,光复法国更是加速了第三帝国的灭亡。德国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劣势。
想了解更多军事、战争知识,请关注右上角头像-“LY传媒or 大杂烩”;
LY传媒坚持原创回答,不做任何文字性抄袭;回答中引用的部分图片素材来自互联网,如侵则删;他人请勿抄袭,发现必举报。加关必互关。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ynstorm@foxmail.com 谢谢支持!